Short video
当今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可当新闻的发布者、可做自媒体。国门洞开,信息透明,全民参与,网情活跃,这些正在促进多元化的宽松环境和民主的进步,同时,鱼龙混杂又往往带来秩序的纷乱和思想的芜乱,尤须新闻评论、特别是主流媒体的评论,拓宽言论并有效导航。要在评论思维的观照和统领下,做有思想的媒体、有档次的信息、有温度的新闻;进而提升媒体核心竞争力,才更具厚实基础。
正是基于以上思考,当我得到《新闻评论学》书稿,欣喜之情油然而生。作者宋晓秋女士,曾是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记者、新华社70周年十大先进个人之一;作者王丹娜女士,是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获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博士学位。她们从事新闻信息和新闻理论研究工作,虽写过不少媒体和网络评论,但研究评论并非本职范围。对这种业务嗜好,我们须称道、点赞,由新闻实践一线和理论研究的人士撰写出版探讨新闻评论的理论专著,相当少见且难得。作者所展示的评论素养,新闻从业者应当效仿和追求。
读罢此书,我认为其有如下主要特点,值得人们借鉴。
1、书中阐释“新闻评论的新道理、新思想、新见解、新观念,是从对具体事物、具体问题的评述中来”,认为“新闻评论不是基本理论的通俗图解,更不是教条式的空乏说教和胡编乱造。在评论具体事物时,必须在对具体问题论述中闪烁出理论色彩并且要实事求是,这才是一种独到的见解,并且具有深邃的启迪意义,能发挥感染力和号召力的作用”这样的观点,抓住了如何出“新”的核心之点。(老记说事微信号:laojiss2017)
又如,书中将评论的结构分为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两类,论述详尽。对外部结构即开头、结尾、过渡、标题,分别归纳了13种开头法、12种结尾法、14种过渡法、10种标题法。如此细密的划分和理论解释、每一种均用评论例子佐证,足见作者研究触角的深入,也表明新闻评论的写作技法多样,实用评论学的实践基础是丰厚的。
2、彰显名家风采。
此书多数章节都列举了较典型的评论例证,增强了实用性。“评论鉴赏”部分更有蔡和森、陈独秀、邹韬奋、邓拓等大师人物的佳作,并有精炼简洁的鉴赏文字,让读者一睹诸多名家独具一格的评论风采。作为实用评论学,此类案例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3、体现“通”“变”关系。“通变”来自《文心雕龙》,“通”与“变”,指文学发展历史中,就其不变的实质而言则为通,就其日新月异的现象而言则为变,必须于通中求变,不变则穷。《新闻评论学》将“通”“变”关系借鉴过来并贯穿全书,由通求变,在阐释评论学一般规律和原则即“通”的同时,将重点放在“变”上,揭示各类新闻评论与现实对接的规律及其写作的可操作性,使评论更好应对和反映斑斓丰富的社会实践,使评论学适应发展变化的新闻实践并发挥实用指导作用。
比如,经济等领域的专业性评论增多,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媒体现象,但评论若写得过于专业,多数受众不感兴趣,传播效果受限。书中提出,要让专业性服从评论的群众性、普遍性,找到适合群众的视角并引发其兴趣这一问题。
又如,作者对广播评论语言的通俗性和“韵律美”,电视评论的“形象场景”“声画功能”等各自特性的论述,也令人印象深刻。网络评论在无边界的信息空间传播,其影响力日益强大,书中阐释这一新兴评论体裁的地位、特点、要求,对其贴近性、灵活性、便捷性、扩散性、链接式阅读、议题关注度比平面媒体强、易形成个性品牌等特性的概括,比较恰切精当。
“通”“变”,实际上是哲学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作者立足于“变”、即个别和特殊性,因而不少章节显出了个性特色。
12-15
12-15
12-15
12-15
12-15
12-16
12-15
12-15
12-15
12-15
12-15
12-15
蜓云软文—专业软文推广平台,专注互联网软文营销推广,新闻源发稿、媒体软文新闻稿件发布!
本站设计已在深圳市知识产权管理局备案,备案号:M20201217171006213 未经许可盗用本站模板 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2011-2020 ruanwen.tingclouds.com 蜓云软文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0595号